煤化工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能源报:我国煤化工总体发展水平如何?
顾宗勤:近年来,国内多项煤化工技术取得突破,引领煤化工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间)接液化、煤气化、甲醇制烯烃、甲醇制芳烃、煤制芳烃和煤制乙醇等。
当前我国煤化工部分核心技术已是国际领先,一大批装备实现了稳定的商业化运行。 如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吨/日大型水煤浆气化炉和干粉煤气化炉,制氧量10万立方米/小时的大型空分设备,重量大约2000吨的大型加氢液化费托合成反应器、大型工艺压缩机组、适用于工艺条件苛刻的大型高差压耐磨控制阀和高温高含固煤浆泵等重大装备和控制系统的自主化率已经达到了9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已建成示范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商业化运行和不断完善,工艺技术能效和环保水平均有了显著提高,如新建成的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吨油水耗由16吨降至6吨,部分煤化工项目还可以实现“近零排放”。
中国能源报:目前已建成的示范项目产能有多少?
顾宗勤: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建成煤制油项目7个,包括1个煤直接液化项目和6个煤间接液化项目,总产能达到758万吨;建成11个煤制烯烃项目和10多个甲醇制烯烃项目,合计产能1267万吨;建成4个煤制天然气项目,总产能为51.1亿立方米。
中国能源报:煤炭去产能对煤化工产业发展有哪些影响?
顾宗勤: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步伐不断加快,淘汰化解落后产能效果显著,行业初步回暖,煤炭企业利润持续提升,但也给煤化工产业发展带来了压力。
一方面,煤炭去产能政策导致国内煤价高涨,目前,煤价维持在0.1元/大卡,较行业去产能前上涨了约150元/吨,这使得煤制油成本上升约600元/吨,煤制气成本上升450元/千立方米。另一方面,煤炭去产能政策也加大了对煤炭新增产能的控制,煤炭矿区总体规划批复、产能核准等进一步大范围延缓,使得多个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的煤炭资源难以得到落实。